關於我們的濾鏡:王宗欣 ╳ 李君慈 ╳ 陳普三人對談,如何用濾鏡收納這個時代的光影與私人眼光


攝影 / 小棉被 © Shopping Design

https://www.shoppingdesign.com.tw/post/view/7900
2022/06/15 Shopping Design By 劉祥蝶 Show.D

本文選自《Shopping Design》雜誌 2022 夏季號 /THE GAZE ISSUE:濾鏡感
三位不同風格、成長世代的視覺創作者王宗欣、李君慈與陳普所認知的「濾鏡」是什麼樣的存在?透過濾鏡為載體,打開話匣子、聊聊日常觀察與從中延伸的創作視角。

左至右:陳普/李君慈/王宗欣。 攝影 / 小棉被 © Shopping Design

陳普
日目247視覺藝術共同創辦人,涉略平面設計、動態影像、數位媒材的跨領域創作、擅長透過影像敘事,身兼設計師及藝術家。從有機生態系的創作核心延伸至適性順應各種人物角色與發展脈絡,擁抱各種創意的可能性。

李君慈
「平面室」設計總監、LADYBUG創辦人,設計範疇從書籍裝幀、品牌視覺規劃、影像視覺字體字幕設計、藝文展覽活動主視覺設計。隨時帶有獨有視角觀察生活的細微,直率而有力道地展現在設計能量之中。

王宗欣 Cowper
dosomething studio創意總監,帶領團隊閱歷三金典禮視覺包裝、世大運品牌顧問。亦是新媒體藝術家、動畫創作者、策展人,拿過金曲獎最佳MV、發起ASMeiR NFT計畫,本心依舊保持對世界的新鮮與好奇。


Shopping Design(以下簡稱SD):談濾鏡,從實體鏡頭上的濾光鏡,到影音應用程式以及相機系統的標配的「濾鏡效果」,再延伸為個人觀看世界的視野,請三位聊聊之於生活、工作,「濾鏡」是什麼樣子的存在?


陳普: 比起使用,我比較常做濾鏡給別人用。我剛好處在類比與數位的過渡期,大學時很幸運玩過底片、進暗房,漸漸這些都可在濾鏡中呈現,兩者發展演進過程很有趣。我認為發展至今的濾鏡已不只是修飾或視覺效果,藉由虛實內容整合,將符號與人串連,更為輕易地在類比與數位間交錯。就像我們會將創造的角色做成AR(擴增實境),讓使用者開啟濾鏡即可召喚出虛擬物件、產生互動性,有更多火花,開啟對話與擴散性。

王宗欣 Cowper (以下簡稱Cowper): 我喜歡濾鏡,因為它很直覺、不需經過複雜的學習,一鍵立刻感受當下自己在另一視野下的樣貌。透過濾鏡和觀眾互動是我在藝術創作的核心之一,像我的創作透過應用社群互動程式、3D列印、體感捕捉、Slit-scan(縫掃描技術)與互動電子系統,詮釋「狹縫中的連續微觀」,結合傳統暗房技巧,將空間變成掃描器,找到與觀者的關係。至於常用的濾鏡,應該是出差期間和兒子視訊玩的特效,吃漢堡臉會變胖、或變成鬼臉讓我嚇一跳這類,對這世代的小朋友來說,濾鏡應該不是什麼特效,已是自然形成的日常吧!

李君慈: 網路、手機、FB與IG幾乎是與我的成長過程並存了,大家對於上傳至網路的樣貌、質感、品味展現等,想要給別人看見某種美好,這個美好的強迫症導致濾鏡的出現。雖然帶來一些焦慮,但同時也看見有趣的創作及二次創作。濾鏡可以和他人的生活連結,就像之前做過一個小縫縫的濾鏡,當下雖然沒有預設,仍會好奇是誰會使用?會拍在什麼地方?不會寫程式的大眾幾乎無法做到陳普或Cowper等級的創作,但變成濾鏡之後,我們與藝術家與其創作的距離變得非常近,這是脫離菁英主義的一種方式。每個人皆可輕易地親近、接收美感與高難度的特效,將成為未來創作者的養分。


SD:在某種程度上,三位也擔任著品牌與大眾之間的「濾鏡」。商業上,你們如何詮釋「設計師/設計」這項濾鏡,又如何在美感實踐中,拿捏真實與效果的比例?


Cowper: 設計濾鏡是一種「轉譯」,以個人創作來說,我喜歡將具體物件抽象化、抽象概念具象化,比方情緒擬人化做成末日系列、品牌信仰擬人化做成了神像,將自我放在藝術上,就不會在商業上產生衝突。身為品牌與大眾之間的濾鏡,我會將客戶價值放在最前面、有無達成消費者目標。設計其實不用滿分,七十分搭配好的策略亦可達陣,不全然用設計手段來解題。設計是子彈,社群是打到消費者的管道,子彈再厲害也解決不了戰略跟戰術的錯誤,考量到時間、預算下,最為平衡的途徑,這是設計師的自我要求。

李君慈: 我們會知道真正到某個高度或成熟的設計師,知道最終結果不會只有設計。或許產業大眾對「設計師」越來越有辨識度,才會對設計有所批評或過度期待,但設計解決不了全部問題,產品、行銷策略才是根本。我喜歡開案前跟客戶有個長時間的對談聊天,嘗試分析可能的狀況、設計可行的程度,也會設置停損點,拒絕其實是很有責任感的。回到創作面,一段時間內的視覺語言會反映我當下喜歡的狀態。我的手機裡有個「graphic design」資料夾,搜集近期生活的觀察,像是路邊亂貼的膠帶、殘破的路面等,以手機構圖拍出像是經過平面設計的圖像。

陳普: 我會希望透過設計創作讓大眾從環境、正反、可能性或生態系的角度觀看,藉由作品闡述再微小之處都有其生態系,所有的答案不會只有黑白對錯。濾鏡讓使用者變成創作者,再藉由平台作發表曝光、帶來流量互動,創作濾鏡是一個「觸媒」,任其擴散與演變形成生態系,揭露了人對共感、創作已不是純粹創作者角度,「共鳴性」才是引起當代最大的互動。商業設計案來說,我會盡量模糊設計師身份,在客戶、大眾跟設計三方都嘗試努力。產出不一定會是所想像的,即便是跟客戶吵架、妥協,都只會是人生的一部分,除了設計專業度的把關,客戶、大眾的參與都很重要。享受過程吧!


SD:「設計」這件事情姑且定義為你們三位的「人生濾鏡」,是否能聊聊你們透過設計怎麼觀看這個世界,或自己身處於此時此地的角色?


陳普: 設計特別的是與人的互動性很強,包含影像、動畫、藝術展覽。藉由這樣的互動,可以看見客戶與作品被成型呈現,對於創作者跟設計師來說是最有成就的事之一。最終產值不一定很高,但可以看見這些紙上的概念在世界上發生了,並經由你這個濾鏡所創作,甚至誘發新的想法與觀點,創造互動跟更多的觸媒、更多連結。

Cowper: 只要對大眾來說,「哇,這個作品很有趣啊!」即便不一定知道是我,當大家覺得好玩、怎麼會有人從這個角度看待事情,光這樣就讓我很有成就。但如果設計是「人生濾鏡」,我反而會想把這個濾鏡關掉欸!好比看一場電影,大家可以盡情享受劇情,但濾鏡打開時就忍不住分析,看電影超累(笑)工作時必須打開濾鏡看待每一件事,才能解構跟吸收,生活上則想輕鬆一點。我滿可以切換的,小孩是很好的媒介,我現在反而是用兒子的濾鏡在感受世界。



李君慈: 相較之下,我就是個不太關濾鏡的人,就像前面提到「graphic design」資料夾,走在路上都會要拍一下。不過兩位年資更久,可能未來我也會彈性疲乏、然後去生個小孩也不一定(大笑)目前會把我的濾鏡開著,樂此不疲。

陳普: 切換濾鏡也很意思,可以先從觀眾視角進入,第二次就可以運用設計角度思考、分析符號與劇情轉折,從體驗者再轉換為創作者,就會產生很多不同觀點與面向了!

SD:若將 NFT 視為一種濾鏡,觀看創作者、藏家與從業人員對於未來創作的一種觀點,三位會如何看待 NFT ?


陳普: 過去「創作」是有限制的、或需要很完整,但NFT及區塊鏈系統鼓勵了各式各樣的創作,即便只是一句話、一張插圖或一個idea,都可成為有價的創作,呼應了濾鏡的普及讓更多人參與「創作」這件事上。

李君慈: 我們常聽到有人說,「這NFT這麼醜還有人要買!」但事實上不將藝術的標籤貼上,醜不醜並不是重點,它在討論一個群體的共同價值。就像陳普提到的,NFT的出現意味著誰都可以創作,身份界線也變得模糊,不再只是菁英主義至上了。

Cowper: 對創作者而言NFT極具吸引力,它打破傳統藝術圈牢不可破的生態,只要有想法、將脈絡傳遞,市場自然就會給出相對應的評價,對創作者來說就是天堂,你沒什麼好輸的!去試試看。現在看到的泡沫化是必經之路,如同我走過web1.0網站泡沫化而迎來2.0。除了創作者之外,亦有跳脫販售商品思維、義無反顧想要嘗試的品牌端,我們受委託為aMEI ASMR 世界巡回演唱會設計「 ASMeiR NFT 」項目就是一例,不是要做一個賣錢的項目,而是創造群眾共同文化記憶,正是我們的核心方向。

陳普 當Cowper找我們以「1%藝術家聯名款」參與其中,真的非常興奮!阿妹有沒有條件發行收益的NFT?以阿妹粉絲的號召力,絕對有,但無論是Cowper或阿妹的團隊,都是以推廣及打開可能性的角度,在網站體驗中即可完全感受,這是從演唱會核心企劃長出來的東西,不是為了做而做,讓我們看到了神聖光環啊!

Cowper 謝謝大家!(笑)其實初始設定並非NFT,不設限於展覽或廣告形式,提供粉絲在演唱會前、購票後有個預熱的互動。當時思索鑄造NFT的可能性,NFT畢竟是小眾,要讓13萬購票粉絲開錢包、存錢買加密貨幣、再來買NFT幾乎是不可能的事,於是回到「阿妹為什麼要做NFT?」的出發點,辦演唱會是為了寵粉,那麼ASMeiR NFT自然也應如此,直接讓十三萬歌迷都有了錢包、免費獲得ASMeiR NFT,「讓阿妹的NFT成為人生第一個收藏」就是我們的主打。在阿妹的影響力與號召力下,未來我們要在台灣做任何NFT項目也就更容易了!




李君慈 重要的是「踏進來」!當大家有了踏進來了、同步讓擁有錢包的人數上升,未來就有更多可能性,即使是小小的發行的小小項目,都能擁有機會,跨足大眾一直以來都是很重要的一步。 總覺得 NFT 跟台灣文化有點類似,每個人都擁有機會,再來會有一種連巨星級阿妹也願意嘗試,不是為了賺到什麼,只是為了推廣、更認識新興創作方式,光這點讓我滿感動的。

Cowper 我們規劃整個途徑時,理解流程中每個人的痛點,試著將大家以打群架的方式組合找出解答。光靠我做不了這麼多事,不是一人得利、也不僅是一家公司的事,NFT不該被污名化是圈錢,透過阿妹的影響力,讓產業市場發出聲音,這才是這個產業所有人的獲勝,也是我們都須持續努力的目標。



本文選自《Shopping Design》雜誌 2022 夏季號 /THE GAZE ISSUE:濾鏡感